想要你的运营策划吸引人,要先弄懂这一点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24458PICmDg_1024.jpg

来源|互联网运营的思维 ID:internet-operation

作者|金璞

 

大家好,我是金璞,畅销书《互联网运营之道》的作者,互联网培训师,有着超过十年的互联网运营和营销推广经验。目前就职于创新工场,为创业项目提供市场公关、商务合作、产品运营等方面的支持。

 

在平时的工作中,有很多运营的朋友苦恼自己费劲脑汁想出来的运营策划却不吸引人。今天想针对这一点和大家分享关于运营策划方面的一点思考~

 

640.webp.jpg

今天的分享先从两个案例开始:

 

案例一

某社交产品早年的PC团队和移动端团队是分而治之的,一直到2013年开始才逐渐明确“移动优先”的策略。在很长一段磨合期中,两个团队虽然合并在一起,但各自的KPI依旧是独立计算的,PC端用户依旧担负着网页版的数据增长压力——虽然移动互联网大潮已经势不可挡,但是PC端的DAU增长要求还是很高的。

 

于是PC端团队做了一次刺激用户登录的策划。大概的策划内容是这样的:用户连续登录7天/14天有奖。

 

由于PC端只能管PC端的DAU,因此移动端登录用户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卵用。这个PC端的登录界定是非常复杂的,反正只有网页端登录被统计,PC客户端或者其他途径登录的也不算,更无奈的是,用户在PC登陆后必须点击活动页面的“参与”按钮才算有效,产品经理看到这个无比复杂的运营方案的时候,早就一脸懵逼了。


最近,我又看到了另外一个运营进坑的新案例:

 

案例二

 

某个旅行产品上线了保险模块。因为出行经常伴有风险,我们在去哪儿或者携程订机票酒店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经常有航班延误险、人身意外险等保险搭配售卖。由于出行风险的客观事实,购买出行保险是必要的,但是OTA早就已经拼价格杀得眼红,把保险打包在机票酒店上捆绑销售似乎也行不通,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用户自己购买保险。


于是,负责旅行产品这位朋友做了个这样的运营方案:参考天天爱消除等游戏,鼓励用户向朋友赠送保险。

 

我当时的心情是崩溃的,我不想要我的朋友给我赠送保险,且不说现在各种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都打着“免费领取保险”的幌子骗用户数据,一份保险的价格本来就不贵,用户之所以不购买保险,是没有风险感知和保险意识,而不是因为支付不起每次几十块甚至几块钱的保费。而且,别人赠送保险给我的感觉总是怪怪的——我不觉得我会这么倒霉啊。

 

更何况,那么多朋友一起玩,互相送一份保险,收到几十份人身意外险我花几条命才能花完啊!

 

看了上述两个案例,做运营的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样的运营活动很坑?可是运营策划者在策划时往往处于自嗨状态~你是不是也感同身受?

 

640.webp (1).jpg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过分关注KPI

 

如果认真分析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会发现,其实是他们都掉进了KPI考核的坑里了。我在工作中一直都在强调目标导向,但是目标导向真不等于KPI导向。

 

确定真实目标


各业务部门的KPI都是来自于公司战略的规划拆分,而公司战略目标在量化和拆分的过程中,却往往给到了各部门KPI指标,没有给到各部门拆分KPI的逻辑和真实目标。

 

以第一个案例来说。公司的真实目标,是提高活跃用户规模,而这个目标在拆分到运营部门的时候,就是DAU指标;而拆分到负责该业务的运营经理头上,就变成了PC页面参与活动页面的用户数了。事实上,参与这个PC页面活动的用户,已经不再是为了“提高活跃用户规模”,而是硬生生的在用户流程中插入了一道,让用户点击“参与”按钮来“植数造零”。

 

而更让人无奈的是,PC端和移动端的割裂直接导致了双方合作不在一个频道上。如果从公司的层面上考虑,这种促活的活动应该PC端和移动端同步进行,而且在移动端投入更大力度才是符合公司战略需要的。

 

不仅如此,这种割裂还直接导致了用户在PC端登录了若干天之后,如果出现一天未签到,想用移动端补签到是无法实现的,这种情况尤其在周末不上班不开电脑的情况下尤为明显。活动运营本来就需要最大限度的激发用户参与热情,这么一盆冷水浇下去,可想而知效果就不会太好。

 

运营四步,让活动真有效

 

关于活动运营,我一直强调整个活动策划有四个步骤:准备、策划、执行、复盘。

 

准备阶段,我们需要定义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要提升用户活跃?提高用户量?引导用户生产内容?还是其他需要我们引导的对于产品来说是正向的行为呢?那么在准备阶段,在明确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想清楚,这次的活动策划是否有让用户有足够的动机参与进来,而不是运营人自己的一场自high,想要用户产生足够的参与动机,就意味着让用户觉得有利可图,不论是觉得使用产品更好玩了?还是参与活动可以获得精神层面或者物质层面的满足。所以出发点首先是用户,通过用户需求来修正达成目标的路径。

 

只有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修正和准备,到了策划阶段才考虑活动的传播性、趣味性、可执行性等等。

 

然后做好各种预案进入执行阶段,在执行完成后,进入完整的复盘环节。复盘和总结的不同在于,复盘是重现过程,而总结是得出结果。所以复盘对运营策划人员来说为未来的策划工作至少带来三个好处:一来精简掉没有必要的环节和设置,提高活动效率;二来做得不好的地方加以修正,防止再发;第三则对团队新人带来教育训练帮助,不至于让新人无所适从。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补充工作,是需要在策划中就考虑进来的,就是“防止冲高回落”,我们的活动是为了获得用户活跃度的提高和新增用户量,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活动带来了大量新用户和活跃老用户,随着活动结束,这些用户会逐渐恢复不活跃状态,新增用户也会有部分快速流失,更有甚者会对产品氛围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防止冲高回落。

 

那么如何防止冲高回落呢,这里有点扯远了,我们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各位可以去研究一下刚过去的京东618策划,是怎么做冲高回落的。更多的关于冲高回落的定义等,可以点击阅读《活动运营的兵法:引爆不是终点》。

 

那么回过头来看刚才的案例,至少可以庆幸的是,这个活动不用考虑冲高回落的问题,因为首先无法成功掀起活动的高潮。

 

而且,活动不仅不成功,甚至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就是对于产品来说,这样的活动的设计没有全局观,给用户传递网页版和客户端割裂的印象,让用户对产品的一致性产生怀疑,带来负面影响。

 

相比KPI,用户才是你的菜

 

运营是基于用户心理的,我在很多培训中也有提到,与其关注手段,不如了解心理。在走向KPI的过程中,很多运营人都会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的来提升KPI,却不能做到引导用户心理。第二个案例的KPI目标,绝对不是为了短期的购买数据,而是为了培养用户长期的购买习惯。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第二个案例~这个活动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用户的购买习惯。

 

因此,如果是为了培养用户长期购买习惯,是否应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更多做到引导用户感知风险,尤其是高频用户感知风险?因为高频用户才是未来复购率最高的用户,而且是最容易被圈到的目标用户

 

比如针对周边游用户,盯准论坛中的组织者用户,比如针对车险用户,盯准各车型论坛版主用户等等。

 

一旦高频用户形成了购买保险的习惯,再想办法通过高频用户带低频用户的办法,用户购买习惯的培养肯定比前面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得有效。

 

经常听我分享,或者看过我的书的人,都知道我经常强调,运营的12字方针:“用户至上、目标导向、效率优先”。

 

刚提出来的时候,有人问我说,你经常首先定义运营是一个目标导向的工种,那又为何把“用户至上”放在第一位?而且这个也太虚了。我说一点都不虚,从上面两个案例,大家就可以发现,如果在运营策划中,不始终诸如把“我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我的策划是不是让用户诉求被满足得更爽更有效了?”、“我的策划真的是用户需要的而不是我需要的或者KPI需要的吗?”这些问题考虑清楚的话,目标导向也无法导向一个有效的结果。

 

所以,想要策划一个成功的运营方案,首先先明确这个方案是为用户做的?还是为KPI做的呢?

 

作者简介:

金璞  畅销书《互联网运营之道》作者,互联网培训师,运营专家,十年互联网运营和营销推广经验。就职于创新工场,为创业项目提供市场公关、商务合作、产品运营等方面的支持。原新浪微博高级运营经理、天极传媒集团主编。主导新浪微博用户运营方法论的搭建和团队组建,亲历新浪微博用户从1亿到5亿的爆发式增长;新浪认证培训师,北京广电局《网编大讲堂》培训师,网易云课堂、馒头商学院人气导师;多次为中国移动、创新工场、新浪、搜狐、友盟等知名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并曾在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为毕业生等培训讲课 。

微信公众号:互联网运营的思维  ID:internet-operation


姑婆那些事儿推广服务 点击 :http://www.gupowang.com/news/4585.html

 

大家都爱搜:互联网资讯类类有话说App推广运营经验线下推广活动推荐微信营销姑婆专题姑婆圈ASO校园推广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园运营团队

 

姑婆那些事儿(www.gupowang.com)是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关注移动推广(android,ios)运营,网站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儿)。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仅作分享学习之用,姑婆那些事儿负责整理推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运营者观点与立场。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姑婆那些事儿—小秘书(微信号:gpxms001)协商解决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