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字编辑转行新媒体运营的一年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28B8.tmp.jpg

来源|三节课 ID:sanjieke

作者|菜菜

本文由三节课官方出品,作者菜菜,三节课知名志愿者,从传统媒体一脚踏入新媒体的玻璃心女汉子。

三节课,不仅是口碑最好的互联网人学习社区,也是最有温度的学习社区。


【  众生记  】

《三节课•众生记》是一个记录一系列互联网人和他们的真实经历、故事的原创内容栏目。

借众生,看自己。


Youcan写在前面的话:


菜菜是个姑娘,曾经是个传统出版社编辑,后来跑到互联网来做新媒体。


差不多一年前,她跑来参加了三节课的课程,并在此后迅速成为了三节课群内的名人(主要是依靠各种一言不合就发红包),进而又成了三节课的一名主要志愿者。


菜菜对文字和内容特别有感觉。我记得有一次看她的文章,甚至连她图文格式的排版都会让我觉得很美很打动人心——坦白说,我甚少对于图文的排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还有次她从公司离职,自己写了篇微信图文介绍自己,然后让我们帮她转个朋友圈找工作。当时她那篇自荐信发过来,我看完的感受是:卧槽要是我也招新媒体运营,我一定要招个她这样的。


所以不出意料,她那篇图文,后来引来了超过200个人主动勾搭她。


但菜菜其实也有很多她的问题。


我记得我们刚出来做三节课时,我找她聊过一次。我说我挺喜欢她的内容感觉,要不要考虑下跟着我来一起做内容好了。


但她却表现出了我意料之外的高度迟疑和不自信。


她说,她对互联网不够了解。她说,她有点害怕承担压力。她说,她自己写内容更喜欢在没啥约束的情况下写,想到哪写到哪,要是必须让她一周出一篇类似的状态,她估计搞不定。


总之,那次聊天的感受挺不好的,我相信对我和对她都是这样。


那次聊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菜菜虽然拥有对于内容上的敏感和天赋,但她可能还没能找到一些自己在内容上的“信仰”。以及还不能比较得心应手的把自己在内容上的一些天赋运用起来,以及,或许与她此前一直待在一家压力不大的国企出版社有关,她的内在看起来也还挺脆弱的,有点风雨飘摇不堪重负的感觉。


于是,后来,我开始会鼓励她多去写些自己想写的东西,开始会偶尔跟她聊怎么才能既不违背自己的初衷念想又能让内容更容易被用户消费。


我知道,对于一个喜欢做内容的人来说,有一个关卡,能不能过去,可能是决定性的。


这个关卡叫做:找到满足自己和迎合用户迎合市场之间的某个奇妙的平衡点。


在我眼中,菜菜这个点还没过,但她在努力。我觉得她可能快了。


这篇文章,记录的大约是菜菜从一年多以前从出版社转行进入互联网至今的一些思考与心路历程。我觉得这个记录很真实,这已经足够。


菜菜对自己的评价是:从传统媒体一脚踏入新媒体的玻璃心女汉子,写文做事都遵循人本主义,常常被评价为一碗鸡汤。


祝接下来她的鸡汤可以煲得更浓郁可口,玻璃心也可以不再那么易碎。


以下是正文部分


1.


有一次我跟「她生活」的苏娟见面,聊起职场上的员工,她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


她说:“有两类人比较容易能成事的,一类人是自燃的,另一类人则是需要被点燃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不能燃烧的材料,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听完后,我回了一句:“那我可能是需要被点燃的那一类。”


的确,我无法做到像很多创业的人一样,充满激情地为别人描绘蓝图,谈成功,谈上市,预估很乐观的数据。我一直觉得,我可能是需要有人来给我点儿能量,然后我才能回报给ta更绚烂火光的那种人。


过去一年,经历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相比之前在出版社,到了互联网后,我接收到的信息量放大了五倍十倍之多,这让喜欢安静的我略感疲倦,也病了好几场。同时,我也一天天对于充满了“成功、上市、梦想、数据”的“互联网”感到悲观,这样的互联网,传递给我的感觉,慢慢从真实变得虚假。


这让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慢慢成了一个无法再被点燃的人?


一年前的我,究竟为什么要选择进入互联网的世界呢?


2.


回想起来,一年前,我还在清华的校园里漫步,过着无比悠长的时光,那张脸任谁看都是一个未出茅庐的学生。看看稿子,搬搬书,每天忙乱却很简单,遇到的总是那几张脸。


如果这样生活下去,一辈子也是无忧无虑的。


但后来发生的事,让我决定走出去。


一天下午,我接到某大学的电话说我考研复试未通过。一瞬间,规划好的未来完全被打破。阳光晒过旧窗户,那一刻我懂得什么是懵逼的感觉。那时的我不需要安慰,因为大脑已经空白了。为学习奔波这么多年,并没有一个结果,我觉得自己像一个笑话。


再加上之前分手被嫌弃眼界太窄,我决定不再过着漫步校园、梦想读研的日子了。


我必须重新规划未来,虽然外面的世界我完全不懂,但我觉得第一步,是需要走出去。


我需要走出校园,走出心理的舒适区,也走出陈旧的媒体氛围与观念。我希望自己能接触新鲜的世界,不荒废青春,不沉寂在一个角落里。


那时候,我还完全不懂互联网的世界长什么样。但是不断听说,张泉灵、黄健翔等央视名嘴接二连三离开了稳定高大上的央视,开始去搞互联网了,也只知道互联网更有活力,听人说过“互联网象征着无限的创造性与可能”。仅此而已。


我做事情很多时候是被理想主义驱动的,现在也是。当时,在不知道会遇到何种困难的情况下,我就奋不顾身转行了。


于是,我成为了第一个从所在出版社事业部出走的人。


3.


准备转行后,我就到处打听怎么入门,一个PM朋友就说,去听听「三节课」吧。于是,我就拿着她给的验证码报了名。听了两天课(也可以说参与了两天活动),的确如我所想,互联网新鲜、开放,能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尤其被Luke老师的”性感”这个词打动了。


然而,虽然上了课,还请教了许多业内人士,我对产品和运营多半时候还是一脸懵逼。充满热情的我,有的也只是这一腔热血而已。


再之后,仅仅只上过两天三节课培训,只用过微信、QQ和微博的我,就开始找互联网的工作了,当然,这种情况下很少得到反馈。包括参加zank的弯面会(我是直的),也在运营总监温暖的笑容中两秒被迅速pass。


后来,机缘巧合下,爱旅行的刘璨(也就是我后来的上级)从脉脉上找到我,约我面试新媒体运营。当时我隐约知道新媒体运营是一个需要写东西的职位,却完全摸不到头脑到底是什么,要怎么做。她问我旅行类公众号的内容该怎么做,我说是不是可以考虑电影元素加旅行的方式,可能是这个点打动了她,又或许是我以前写的东西还可以,总之,她觉得我基本达到了他们的职位要求,让我入职。


我就这么没头没脑地进了互联网。


4.


初转行的我,真的是个小白,后台不会用,业务也不懂,大家讨论活动怎么做的时候我只能在一旁听,就连我擅长的做文章,阅读量也起伏不定。


在几次阅读量新低后,我把做好的微信图文到处发,让朋友们提意见,大家说标题太平,跟你的性格有关系。我的玻璃心时常就在这些反馈中碎得噼里啪啦——如果是性格问题,难道说我永远做不好新媒体吗?


还好我的搭档彩云有侠女范儿,经常及时出手解救我,也时常给我一些鼓励——说起彩云,她是个曾经独自穷游一整年的姑娘,从尼泊尔到埃及,这段经历简直传奇。在爱旅行,我们是一对默契CP,虽然性格不同,却能彼此取长补短。要是有机会,我也一定要写写她的故事。


除了彩云,也有一些朋友给我肯定和鼓励。我记得有一次在某旅游群发文章,一个帅哥前同事听说我很苦恼,就跟我讲了很多运营知识,还有一大堆让我如获至宝的营销技巧。类似的一些帮助、信任和肯定,在不经意间给了我很多力量——现在很多人都太忙,没时间管别人帮别人,有一个热心帮助你的朋友不容易,这一点,新人都懂。


但无论如何,那个时候我最紧急的目标还是让阅读量能够高起来,所以我尽量挑有噱头的文章,起扎眼的标题,全然不顾自己对这些东西本身的反感——我相信很多做新媒体的同学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直到后来,从凤凰网来的市场总监吴晨光,给了我一些新的观念:微信公众号就像微杂志,要做出自己的调性。做品牌也不是一天两天的,要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现在阅读量不好也没关系,先把调性建立起来。


这之后,他不断给我指导建议,我也慢慢放弃了那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并且树立了一种信心:能打动人心的文章永远是好文章。


5.


但即便如此,我仍然需要对阅读量负责。于是我仍然每天都在尝试,每天的发布都战战兢兢,发布后两秒刷一次文章看阅读量,哪怕是在洗澡的时候。用户这种“点击”的行为,是对我的反馈。通过点击数量与速度,我慢慢发现了哪种标题有利于打开,以及哪种内容有利于转发;也找到了一种不恶心自己不恶心别人,同时能相对保证阅读量的方法。


这之后,我下定决心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既不能违心,也要符合品牌调性,还要能够一定程度的迎合大众口味,为了更好做到这一点,我像对自己动手术一样进行了长期持续的改造。


那个阶段,我各种心情起伏不定,有新鲜、有好奇,有失落、有怀疑。真是不知道怎么挺过来的,那几个月时间,比之前两年经历的都多,受到的冲击都大。


至于适应公司和熟悉行业,这倒没成为什么太大的问题,旅游行业的朋友都很玩得开,我花了不太长的时间就融入了公司,跟一堆人成为了朋友,也进入了旅游这个行业圈子。


后来,爱旅行投资中断,倒闭,我也离开了。离开的时候很不舍,在那里学到的很多,都一直影响着我。我在那里经历了好几个上级,他们都对我要求很严格,也为我的成长感到高兴。每天的工作看似简单重复,但是回头一看,我却成长了很多,对做内容运营也越来越充满热情。


6.


不过,互联网圈里内容的从属地位是人人皆知的。“编辑”这个词,有时甚至可以用来代表“新手”、“菜鸟”、“没前途”。


那个阶段,我也一度陷入了一些怀疑中:内容这个方向,真的有前途吗?


去年九月,我组织了一群人去十渡玩,下山的路上跟三节课的有璨老师聊了起来,说起自己曾经想做产品,但是无奈不擅长。自己只会写点东西,但又觉得做内容很没前途,对未来很迷茫。


有璨当时回了我一句,其实可能不是非得设计APP才是“做产品”,“产品”可能是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理念。真的喜欢和擅长内容的话,你可以试着把你的文章当成产品来做啊,把你的内容做得让人足够感动让人足够认可也挺好的。他说,他熟悉的很多人,比如程苓峰,大约就走在这条路上。他还说,好的内容和好的内容人,一定是很稀缺的。


这次聊天,让我心里通透了很多。虽然听起来这可能是条好长好长的路,不过,走下去应该很有趣。


此后,有璨又跟我聊过一两次,关于做内容写文章的各种,关于什么样的内容更有力量,关于如何提升内容的“精细度”和“打动力”,关于我应该如何去练习,等等。


至于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他保持着有点惊人的高产,持续用他的文字为用户提供价值,也为三节课带来了许多互联网业内大牛小牛的关注。


毫无疑问,他是个完全自燃的人。他的文字就是火炬,发亮发热。


7.


平时,我也开始有意识更多关注互联网内容方面的事情:怎样的内容有传播力,内容传播的规律是什么,不同平台的内容有什么差异,什么样的排版最舒服,什么是自媒体自身的调性……


这之后,我写过几篇还不错的公众号文章,朋友对我也多有赞赏,还经常有人问,能帮我推荐个像你一样好的新媒体吗。


不过当有人对我问起“你写过爆文吗”的时候,我还是瞬间大脑静止了。


我觉得,我只想遵循内心写东西,让一部分人喜欢,但我从未想过要让我的文章“爆”啊。


于是,半惊慌半疑惑的我马上找到一个WeMedia做小编的朋友,问他:“你写过爆文吗?” 他说:“写过啊,怎么了?” 我要来他的文章,是电影《速7》中关于保罗的最后的镜头,还有那首熟悉的Say you again,短短几句煽情的话语让文章格外出彩,加上电影上映之前这个节点,还有那个大号平台,一个简单的文章就妥妥10w+了。


那个瞬间,顿时觉得内容这条路真的是很长很长。


8.


到现在为止的这一年来,我真的是跌跌撞撞满鼻子灰。但是看张泉灵、黄健翔,还有一干创业的名人,他们也没一帆风顺啊,他们遇到的麻烦比我还要多。


张泉灵是央视女神,但跟咪蒙、papi酱相比,她的公众号实在惨淡。她说她哭过很多次,她说互联网水太深,不靠谱的人太多,她很多时候都在适应这种不熟悉的场面。


如此种种,于我亦然。


有时我会觉得,互联网就是这样,不讲资历,不讲规则,不论优秀与否对错与否,只看公众的眼睛瞄在哪。注意力在哪,影响力就在哪,影响力就是话语权。有互联网话语权的人,就是新时代的平民领袖。听起来很残酷,但这似乎就是所谓的“流量为王”了。


一年来,我对互联网圈子算是熟悉了一点点,做新媒体也纯熟了许多,对内容的直觉也更准确。


这当中,我最满意的一点,或许是——


经历了这一系列迷茫和跌跌撞撞后,我依然有所坚持,有所欣赏,也有所抵触。我所抵触的那些浮躁和喧哗,是利用人性,是反人类的。我很坚定,我不觉得因为是在互联网的世界内,那些为所欲为的言辞就会被人接纳。相反,我更加相信,那些动辄就一惊一乍的标题,越来越让人厌倦和唾弃。


我也很欣喜,这期间还认识了许多和我有相同观点的同僚。昨天,读了有璨老师一篇文章(也就是这篇《为何段子手标题党们都很难成为内容领域内的顶尖高手》),晚上又见了诗社的两个朋友,在三里屯的老书虫天台,我们一起聊得心有戚戚。


那时我忽然明白了,这就是被点燃的感觉。


这些人们,都是在互联网的圈子里行走多年的人,但内心始终有所坚守,积累下的除了丰富的经验,还有更明确的人生。


9.


也许即便到了现在,还是会有人说,做内容是没有出路的。但是,专心做内容有什么错呢?


我的语文老师数学水平不好,不影响她是全国优秀教师,印象中她总是亲切温和地跟我们说笑,还在我考上中文系后,祝贺我离诗人又近了一步。在45岁的时候她成为一个北漂,依然教语文,又收获了众多优秀的学生。她在我心中,是杨绛一样的人生导师。


我喜欢把自己的事情精雕细琢做下去,复杂的目的与我无缘。任何时候内心的纯粹被打乱,我就成为一个废人。所以,经过漫长的弯路,我决定坚持内心价值观。我喜欢做与人相关的事情,旁观世界,发现人性。不管是写东西还是做咨询,对人好,助人成长,就是我的追求。


专注做好一件事,本来就没有错。更何况,那是能给人带来价值的事情。


10.


这一年,我经历了公司变动、互联网寒冬等各种困境,我的心逐渐从小女孩心态变得强大,视野开阔许多。我也收获许多良师益友,认识了一直给我支持的张先森,微信好友从100多人陡然增到1000多人。最近我打算利用空闲时间见见这些未曾谋面,甚至没打过招呼的好友们,看看他们都有怎样的故事。


这一年,我也发现自己性格中一些致命伤,它们不止一次阻碍着我。但我很庆幸,我现在看到了它们,开始面对它们。我想,也许这就是我的人生课题吧。


我也庆幸,一路走下来,我还有一颗赤子之心。


最后,我要认真感谢一下三节课的几位老师们,你们是少见的在我问了问题后一定会认真回复的人!也感谢三节课同学们陪我走过了这难言的一年!


最后的最后,如果有天堂,我还是觉得它会是图书馆的模样,而不是手机电脑加WiFi的模样。


姑婆那些事儿推广服务 点击 :http://www.gupowang.com/news/4585.html

 

大家都爱搜:互联网资讯类类有话说App推广运营经验线下推广活动推荐微信营销姑婆专题姑婆圈ASO校园推广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园运营团队

 

姑婆那些事儿(www.gupowang.com)是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关注移动推广(android,ios)运营,网站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儿)。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仅作分享学习之用,姑婆那些事儿负责整理推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运营者观点与立场。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姑婆那些事儿—小秘书(微信号:gpxms001)协商解决。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