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利|一个运营人的自我修养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3.jpg

来源|运营管理笔记

作者|韩利


今天一个朋友在微信号上私聊我:为什么要写有关运营人的文章?既然开始写了,为什么更新又这么慢?

我当时回复的粗浅了点,过后思考了一下,总结了三点:

1、为了谋生

我一直心中没底,缺少存在感。我早先一无是处,不太看重学业,一门心思做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比如沉迷于书法、足球和诗歌中。而这些无一例外在北京这个龙凤呈祥的地方,是无法谋生的。来到北京之后,做了三年传统行业,遭了不少罪。偶然的一个面试,撞进了互联网这个行业,觉得不能再漂来漂去了,干脆扎根互联网吧。后来进入运营岗,发现这个职业领域还没有被人探讨,我就想,可能是机会来了,得开始写文章树范了。不能白做一回运营。然后,我就一直坚持着写,写的不多,一年也就写上10篇左右,累计下来,如今也就20万多字。

 

2、打造自己的运营知识体系

 

我记得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我给自己立了三个规章制度:

 

1、不写皮毛之作;

2、拎清运营身份,走出低端段位,迈入知识经济体系里;

3、打造自己独有的运营知识体系。

 

我是个处女座,太纠结于文章的结构、句式和知识含量。每一篇文章,都要构思很久,每次说可以了,发吧,然后排版的时候就又觉得还有可优化的地方。这可能也是我谈运营,谈优化比较多的原因。对于运营,我更多的重心放在了优化和测试上。

 

这可能就是我最终要梳理的运营知识体系的核心:试错和优化。

3、能给新人带点启发感

我原创了很多运营的词汇,简约又简单,一看就懂,比如CV工程师、运行、优化源表、极简数据…

 

我的第二职业是文字工作者,很少写一些平铺直叙的文章。我的文章一般都设置有情节结构,文章与文章之间互相有串联,情绪类的文章多会含沙射影、略有气势,场景类的文章会设置一些主人公,角色,起名字的时候都要纠结很久。写运营知识,也是多有案例辅佐,很少空谈。

 

所以,大家看我的文章,不要浮皮潦草,要揣摩,一定会带给您启发感。

 

还有一点,我很少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在读书时就是我的个性。当然,也为此闯了一些人的心灵禁区,比如:我在2015年写作转了笔锋,不再吐槽运营,开始将运营知识融入到故事中。先后写了数篇和异性聊运营的文章,这惹的一些女童鞋不太高兴,说我蔑视女性,我也一直再深思,不再写一些有辱女性的文章。这里解释一下,其实是读者误解我了,我一直认为女孩是天然的,美至心灵,而男人是泥做的,好坏不一。因为世俗观念,男人需要奋斗,总会沾染点俗气。所以我一直奉劝那些准备要小孩的男人说,网上去搜搜攻略,一定要怀个姑娘。

 

自从被读者批了之后,我就停止写“有辱女性”的文章了。我觉得读者是对的,我深思之后,觉得的确是故事结构盖过了运营知识的传播,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所以,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新的表达手法:我的文章要如何写才能更有新鲜气息还不盖过传播运营经验的目的。

 

所以,从本文开始,启动地气模式,谈一下一个运营人的自我修养:运营新人该如何快速走向高端运营岗?

一个运营人的自我修养

1、有自己的运营知识体系

一次,一个同事看到我的电脑,发现了我的那些优化源表和思维导图,瞬间惊呆,对我刮目相看。他发现了我的与众不同之处。我心中暗喜,又一粉丝纳入囊中。可这些表的整理,我是“利不从心”的。因为每一天,我都常熬至深夜,一边看窗外别人家的灯一盏盏熄灭,然后鼓足力气去整理、归档、优化、再拔高一筹对运营的认知。

 

我从自从迈入运营岗后,先后总结了三幅运营知识图谱,在互联网产品运营圈里传播很广。这三幅知识图谱恰好是我更新自己运营知识的三个阶段。

 

第一幅图:关于网站运营知识的图谱

 

 

1.jpg

 

这是我初入运营岗的感知,现在看来这幅图完全没有体现出运营的精髓来,还是以推广、内容建设为主流,当然,那时候的运营也基本上就是这些事情,流量为王,内容为皇是当时的主旋律。所以我虽是运营岗,但还以流量为中心,用户的概念偏弱。

 

第二幅图:优化概念浮出水面

 

2.jpg

 

这幅图的亮点是终于有了优化的概念,数据分析和优化二者相得益彰。但是我总结的时候,太过于贪大求全,似乎任何工作都是运营工作,很繁冗。把不少人带到了坑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个读者联系我,说能不能把这幅图假装属上他的名字,他说他喜欢一个姑娘,想借这幅图树立自己的形象,我二话没说就授权了,我说你随便署名,以追到女孩为第一要务。

 

第三幅图:聚焦运营精髓

 

3.jpg

 

终于,经历了一段时间运营的阵痛和历练后,加之年龄的增长,懂得了化繁为简,抓核心点的道理。并在现有运营知识的基础上,力争总结出运营拿绩效最真的一面。

 

而如今,我对运营又有了新的理解,又清洗了一遍运营知识,梳理出了自己全新的一套运营知识体系。放在了我8月份即将出版的新书《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笔记》里。这既是我自己对运营的理解,也是希望能把运营讲透。让后来人能少走一些弯路,因为时间真的就是金钱。

 

2、媚俗

读者问过我,说韩利你怎么这么LOW,这么俗气。我说俗就是人性呀。

 

我一般对那些30岁还不到就大谈人性的人不屑一顾。我觉得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先不要聊人性,先研究一下“俗”。我是一个俗人,所以经常给自己脸上贴金。

 

韩利,你真厉害,软硬笔都是一等奖,还是张贤亮钦点的。团委书记拍着我的肩膀说。

 

后来我逢人就吹,我这奖不是全校师生投的,是张贤亮评的。

 

后来不过瘾,张贤亮亲自给我发的奖。

 

再后来,张贤亮还邀请我去过镇北堡影视城呢。

 

谎言越吹越大。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遇到不熟悉张老师的人,我就开吹:就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的拍摄地镇北堡影视城的董事长。遇到文艺青年我就主打文学牌,我说就是爱情三步曲(三篇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习惯死亡》的作者,是中国一流作家。

 

这就是背书,白话叫脸上贴金术。

 

后来,张贤亮过世,我着实悲伤了一阵,潜移默化中,张贤亮已经成为我的恩公。我自己都相信了我自己。

 

一天晚上,我一当记者的同学打来电话,问你有张老师的电话吗,我想去采访他。我心里一阵酸痛,说我不仅有电话,还有微信号呢,你看你哪个方便。

 

直到张过世,我从未见其一面,只在其书法作品前拍了一张照片。只因团委书记一句话,让我幻想了很多年,编了无数个故事。

 

我为何总要借助外力为自己贴金,因为我的不自信:我没有高大上的官衔、运营也远没有产品、市场一样的待遇。我没有BAT的背书,事实上有两次机会,但我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有一个念头一直在脑子盘旋,公司越大,分工越细,能体验的东西越少,你只能像啤酒厂的盖盖的机器,来一个瓶子,盖一个盖。这可能是我的偏见。

 

但我一直在中小型公司和创业公司晃悠,却学到了和体验到了各种东西。此外,我大量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钻营个人站上。比如自己建网站,写博客,搞微博号,弄微信,体验朋友圈营销,开淘宝店体验电商...每一个都做的津津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练就了一个本领,当接到一个新项目或新产品的时候,我一来充满了兴趣不挡活,二来能迅速找到突破点。也就是说我练就了一个随机应变的本领。

 

变,本身就是“俗”字当头。

 

3、从身边高手学运营

和我聊过天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回复起来特别慢,有时候压根就不回复了。这不是我多么阴冷。因为我觉得高手其实就在你的身边。我偶尔会对一些运营人说,你少跑点沙龙,培训会议,少看一些运营类的文章,有那功夫,把你的同事约出来,喝喝茶聊聊天,运营高手其实就在你身边。

 

我还是说说我学运营的方式吧。

 

自从我的职称里带有运营二字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运营是什么?就是跟着领导的指令走。领导说读书日到了,是不是该策划一个活动了,然后我就开始有模有样的思考如何做一场有关读书日的活动;领导说月底了,本月销售额还远远没达到,做个促销吧,我就开始换算如何最大化销售额的问题,然后搞8折优惠了;领导说…然后我做,领导成了我的神经中枢,我变成了机器人。

 

后来,我开始找一些有关运营的文章来读,很少,那个时候,运营类的文章基本是绝迹状态,没人喜欢聊这个话题。

 

后来,我越做工作越困惑,觉得我应该自己琢磨。我就开始刻意观察自己:我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都在做什么?做的时候我都在思考什么?在日常逛网站的时候,我是如何纠结的?尤其是购物,我发现,各个购物网站都让人纠结不已,似乎没有一次购物经历是顺畅的。总要犹豫很长时间,我就开始琢磨,如何才能让用户第一次来就购买,而不再纠结。

 

后来我刻意去观察自己的购物的思想演变,我发现,很多时候,我是不看购物体验和流程复杂程度的。我似乎对价格颇为在意,而体验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

 

再有,我就开始观察领导,他们是如何下达指令的。领导偶尔会帮我们去做个培训。一次我就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卖自考课程的时候,要提高销售额,优化产品。领导说,在互联网产品里有一个漏斗原则,减少一步就能多一些购买,所以首页我们的课程就需要加入购买按钮,这在当时是惨遭非议的,各频道负责人均觉得首页加按钮商业气息太浓,容易让用户跑掉。我当时的想法是:用户第一次来,还没了解这个网站,来就下单似乎不合常理,因为用户需要纠结一段时间。

 

但是,挨不住领导官大,强制执行,一个月后,自考频道的销售额果然提升了10%,这让我很惊讶,觉得领导毕竟是领导,我就暗中问了领导他是怎么知道这个事的,领导转我一篇文章,我一看,这是一个产品经理类网站的文章,我恍然大悟,原来运营不仅仅是运营,需要从别的职类里汲取经验呀。

 

自从那之后,我开始广泛涉猎其他职位经验技巧,阅读了很多有关产品、有关数据、有关客服、有关销售,甚至于从传统行业中来学经验,比如广告、策划…

 

自此之后,脑洞大开。

 

4、“做运营”第一,“理解运营”第二

曾经看过一个案例:

 

一个教素描的老师,觉得学生们画的太烂了。就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们倒着画毕加索的画。让他吃惊的是,完成的作品非常好。他问他的学生这是为什么倒着画完成的很好,而不能正着画。学生们说:倒着画时我们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

 

他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吗?一种是词汇性的、分析的和连续的,而另一种是形象的、感知的和刺激性的。任何人都可以转换到另一种形象思维方式。

 

我为什么会说这个例子。我早几年曾四谈运营(写了四篇如何理解运营的文章),依然有读者问我什么是运营。我就开始深思这个话题了。直到我看了素描老师的测试,才恍然大悟。

 

所以呀,你若想在运营圈里学到真本领,首先就要跳出运营看运营。不要再纠结于“什么是运营”这样的问题上了,跳出来,先把事做了,做的多了,运营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5、跳出惯常思维

一次有关创新的培训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实验。6个人一组,每个人画旁边人脸部的一个组件。我画鼻子的时候,不管是画谁的,都是向上的3字。这就是儿童时期的符号系统,也是记忆系统。

 

惯常思维有强大的力量,尽管你知道“现实”,但是真的拿起笔,手不由自主的就画出了向上的3,毫无特征可言。为了打破这个思维惯性,我开始试着练习打破惯性思维。我发现签名设计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方法,拿每个人的名字来做练习,力争用各种写法来表达同一个名字。

 

好比,一个人在写作业的时候,用的是惯常思维,就是一板一眼,否则写的太乱容易引起老师的骂。而在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却可以龙飞凤舞。签名才是忠实于自己的。

 

最终,你要记住一件事:学着刻意避开你的符号系统或认知笔记,一切从现实出发,告别理想状态。所以,当你看别人的文章,满满干货的时候,你发现现实中根本用不上,这就是干货类文章钳制住了你的思维,文章作者说这样做他成功了,而你照搬的时候发现远远不是这么回事,所以,干货文章只能给你启发,因为产品不同,形态不同,能够利用的资源不同,人不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模式的产品,有的成功走向了纳斯达克,而有的一直毫无起色。环境的不同。

 

比如,很多人写积分体系,我就开始观察,发现积分体系只有成熟型产品能玩的转,新产品一上来就用积分体系似乎不妥,容易让第一批粉丝不纯。

 

所以,做积分体系是有价值的,但不是最重要的。任何积分体系都只是为了短期内延长用户生命周期,而不要当做主流运营手段。主流的运营手段永远是找到那个能够日常高效运行的模式。

 

6、兴趣至上

和几个朋友聊天,聊天之后我发了一篇有关《运营如何从文案中拿效果》的文章。一位朋友在其朋友圈里分享了这样一句话:

 

“韩利老师是用生命在做运营。”

 

说实话,看到这句话时,我眼角是湿润的,点了一赞,坦然接受了这个论据,因为这句话的确佐证了我的运营修养:对运营痛彻肺腑的热爱。

“我买了你最喜欢吃的肉末酸豆角盖饭”

 

我斜楞他一眼没有做声。

 

“我还给你买了你最爱抽的钻石烟”

 

我戒烟了,我没好气的对他说!

 

“我还淘了一本线装《金瓶梅》,繁体字的”

 

我依然不屑一顾

 

“要不我们聊聊运营吧!”

 

我眼睛一亮:扶我起来。

后来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事情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不是富二代,一直在被“谋生”驱赶着。既然走了运营这趟职场列车,就要走到终点,对自己负责,对运营负责,对后起之秀负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谋生手段。

 

我最近一直在观察着一个绝佳的人物角色,名叫罗风尘,是工作中的同事。

 

刚认识罗风尘的时候,发现世界还有比我丑的男人,就有了点惺惺相惜之意。后来终于有了业务合作的机会,他做APP push的技术开发,我做这款产品的运营,就跟他套近乎,开始观察他,总结了他的三大特征:左撇子、饭量大、好色。

 

恰好我打台球也是左撇子,饭量也不俗,运营部门美女也特多。就开始对症下药,博他好感。

 

比如,吃饭的时候,他点了羊肉泡馍又点了个一盘羊肉外带两馍。我一看这家伙智商挺高呀,就顺着他的点餐思路,点了个西红柿炒鸡蛋,又点了个西红柿鸡蛋盖饭,和饭店老板还要了生西红柿,然后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打台球故意让着他,一般6杆让他赢5杆,这样他就开始高傲了,人一高傲兴致就好,这时候提个需求一般立马就完成了。

 

运营团建的时候也叫上他,让他多认识一些运营部的美女,撮其锐气。

 

混熟之后,我不经意间会宰他一些Push产品知识。既然是做push产品,我也经常push一些人生当及时行乐的观点给他。不断树立利哥伟光正的形象。

 

一次,蒋雪绒在网上付费约我深夜聊运营,他羡慕我经常有美女约我聊天还给我钱,非要让我分一半给他,否则就对业务开发不予理睬。我说不如我们叫上隔壁老王一起去炸金花。

 

炸金花的那个通宵,我亲眼见证了他对push产品的痴迷程度,打牌的时候,他不知道吃了什么,不断推送异味,业务气息很浓。我和隔壁老王完败,他牌技一般,纯靠推送取胜,很有战略意图。

 

问他是不是故意的,他说,在他眼里,一切皆推送。他的志向是专注于Push60年。

 

这就是兴趣,凡事只要兴趣在,总是很快就能从同类中脱颖而出。

 

7、接地气


如今,运营圈是“祖国山河一片红”。可喜可贺的是,运营人因为都尝过人间烟火,遍历心理折磨,变的都很谦虚。我曾暗中观察过如今在运营圈里风生水起的同僚,耍大牌的人很少。

 

这也是我想说的:运营一定要心存敬畏,既然入了圈,就往人的深处走,嬉笑江湖,赋给运营一个独特的个性,保持接地气这个风范,不能从国外或书中搬运有档次的知识,这容易把运营这个职业给逼疯。

 

什么是地气:只唱东方红,不唱国际歌。

 

这,就是一个运营人的修养!

 

姑婆那些事儿推广服务 点击 :http://www.gupowang.com/news/4585.html

 

大家都爱搜:互联网资讯类类有话说App推广运营经验线下推广活动推荐微信营销姑婆专题姑婆圈ASO校园推广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园运营团队

 

姑婆那些事儿(www.gupowang.com)是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关注移动推广(android,ios)运营,网站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儿)。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仅作分享学习之用,姑婆那些事儿负责整理推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运营者观点与立场。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姑婆那些事儿—小秘书(微信号:gpxms001)协商解决。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