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我一样,也存在过“潜在失业焦虑”?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5年前

来源 / 奔跑的大胯(ID:benpaodedakua)

作者 / 奔跑的大胯

编辑 / 善小蓉

本文获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本那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时代再也不复返了。

 

如果依然把自己的视角局限在某家特定企业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很可能你刚入职一家新公司,还没来得及跟上团队的节奏,公司就倒闭了。

 

既然某个特定的企业本身已经很难成为个人长期成长的基础,就要想方设法跳出企业的视角。

 

一个众所周知但一不小心还是会被遗忘的事实是:

 

  • 企业的生命周期很短;

  • 行业的生命周期较长。

 

如果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给自己的能力重新定位,会产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你周围一定存在这种人:一旦某个新生事物出现了,比如抖音,他就会立马想通过抖音“挣大钱”,甚至还会抱怨说“哎!早知道前几年就学做视频了”。

 

最有趣的是,当下一个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他还会用同样的话术重新“表演”一遍“自己的懊悔”。

 

我们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懊悔”:

 

  • 感叹自己没有赶上淘宝;

  • 感叹自己没有赶上京东;

  • 感叹自己没有赶上快手;

  • 感叹自己没有赶上抖音;

  • ……

 

你信不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很多人还会感叹自己没有赶上区块链。

 

但是,如果我们再重新看一眼这个词:

 

赶上

 

你难道没有发现它蕴含着一种巨大的“不公平”么?

 

当一个机会来临,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赶上”,对于那些在这个机会旁准备了很久的少数人来说,不就太不公平了么?

 

但是,一个新的疑问又出现了:

 

那些少数人怎么就知道机会会来呢?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 在当初刚开始准备的时候,他们几乎不知道这是个机会;

  • 即使知道这是个机会,他们也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来临;

  • 即使知道机会什么时候来临,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撑到那个时候;

  • ……

 

但是我们总会抱有这样一种幻想:

 

机会来临的时候,只要努力就能很快赶上。

 

殊不知,这只是财富故事会里的桥段,并非事实。

 

无数次被证明的事实是:

 

第一批的机会是留给那些在机会旁边准备了很久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等到机会来临才幡然醒悟并且想要试图去“追赶”的人。

 

进而,你就会发现那些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行业领头人,不管你是否喜欢他们,如果你去追根溯源,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满足下面的条件:

 

 

 

 

  • 他们不是等到机会来了才从头做起的;

  • 他们是从类似的领域迁移过去的。

比如,咪蒙的履历:

 

  • 1995-1999年,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 1999-2002年,研究生阶段主攻魏晋南北朝文学;

  • 2002年之后,任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首席编辑。

 

 

所以,短视频机会来临的时候,如果是那些没有长时间准备的人赶上了,papi酱却没有赶上,你觉得公平么?

 

 

 

所以,自媒体机会来临的时候,如果是那些没有长时间准备的人赶上了,咪蒙却没有赶上,你觉得公平么?

 

再比如,papi酱的履历:

 

 

 

所以,短视频机会来临的时候,如果是那些没有长时间准备的人赶上了,papi酱却没有赶上,你觉得公平么?

  • 2007年,papi酱负责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健康时尚》栏目的前期编导及配音;

  • 2009年,papi酱担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马路天使》导演助理;

  • 2015年10月,papi酱开始在网上发布原创短视频 。

  • 2005年,papi酱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导表本科;

  • 2006年,papi酱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作业胶片短片的副导演并担任女主角;

  • 2007年,papi酱负责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健康时尚》栏目的前期编导及配音;

  • 2009年,papi酱担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马路天使》导演助理;

  • 2015年10月,papi酱开始在网上发布原创短视频 。

 

再或者,罗振宇的履历:

 

1990-1994年,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

1994-1997年,硕士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

1997-1999年,博士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

1999年之后,曾担任《决战商场》、《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

2008年,从中央电视台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

2012年底,他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

 

 

二、

 

现在假如10年后某个行业有机会,你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机会,但是你早已在这个行业里面精耕细作、埋头苦干好多年,10年后的那个机会来临了,如果是那些没有长时间准备的人赶上了,你却没有赶上,你觉得公平么?你觉得来气么?

 

反过来思考,我们可以做个预测,未来5-10年内,或者更短时间内,大数据大概率会非常火。

 

假设你从未学习过大数据,现在有一个和你一样从未学习过大数据的好朋友叫上你一起从头开始学习大数据,一起去瞄准大数据创业,你去不去?

 

  • 你可以去,但是你务必知道:早已有很多专业人士在大数据行业里面深耕多年;

  • 你是否能够有足够的天赋和努力能够在机会来临之前超越他们,成为赶上机会的少数人?

 

如果再继续说下去,可能很多人就会悲观了。

 

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望过去,会发现:

 

机会并不是靠“赶”上的,而是靠“蹲点”的,但“蹲点”并不是乱蹲的,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蹲点”概率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请勿把下面的文字误解为鸡汤或是和稀泥,没有经过深入思考且践行的鸡汤才是毒鸡汤,很多方法就是那么明显,但是绝大多数人就是不愿意做。比如:熟能生巧,多简单的道理,但是不做、不练,就是扯淡。

 

甚至他们还幻想自己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能保持顺利,他们早已忘了一个事实:

 

刚开始如果就太过顺利,本质上就是一种揠苗助长。

 

所以,提高“蹲点”概率的方法就是花一天的时间(如果不够再加一天)来问自己下面的问题(最好问到“吐血”):

 

1.我所在的行业核心价值(假设为A)是什么?

 

2.我可以在行业中的哪个环节(假设为B)提供这个价值?

 

3.为了提供这个价值,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假设为C)?

 

请注意,上面三个问题中:

 

  • 没有提到任何关于“企业”的信息;

  • 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职位”的信息;

  • 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平台”的信息;

  • 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方式”的信息。

 

因为只要回看近100年的历史就知道了:

 

企业、职位、平台甚至连实现方式都会变,但是我们人类这个群体的人性很难改变,满足人性的需求也很难改变,甚至还相当稳定。

 

  • 当年钱钟书的《围城》里的段子和今天电影中的段子别无二致;

  • 当年画油画的人和今天的高端艺术照大师都需要同样的艺术修养和社交技能;

  • ……

 

也就是说,当你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之后,你会得出下面的答案:

 

我是通过C能力在B行业创造了A价值的人。

 

只要抓住了这个定位,也就抓住了“蹲点”的本质。

 

三、

 

这样说还是有点抽象,举个例子,比如媒体行业。

 

  • 当一个人把媒体定位为某家传统媒体企业,就很容易面临“潜在失业”;

  • 所以当互联网来临的时候,就会导致很多从业者失业,找不到自身定位。

 

然后却有一部分从业者会选择逃离传统媒体企业,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差别,但是如果深挖一下会发现,他们早已想明白三个问题:

 

1.我所在的行业核心价值是什么?

答:媒体行业是为了更快、更准地让大众获取信息。

 

2.我可以在行业中的哪个环节提供这个价值?

答:假设我以前是一名编辑,我就是在信息获取和处理的环节来提供这个价值。

 

3.为了提供这个价值,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答:我可以选择训练自己更快的能力,也可以选择训练更准的能力。

 

但是,如果再深想一步,会发现:

 

“更快”意味着:需要训练对于信息的反应能力,也需要训练表达能力从而让信息传播地更广,这种能力更多的是体力活,天花板很明显,复利效果很小;

 

“更准”意味着:需要训练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也需要训练社交能力从而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一手信息源,这种能力更多的是脑力活,天花板还不知道在哪,且长期积累有巨大的复利效果。

 

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

 

选择“更快”的人,往往盯着职位干活,每天思考的都是“写多少篇稿子”、“拿多少稿酬”、“怎样能够当主编”,过了几年才发现这个职业门槛太低,什么人都能进来,甚至被计算机算法代替;

 

选择“更准”的人,往往盯着行业干活,每天思考的就是“如何能够获取更可信的一手信息源”、“应该选择哪个领域深耕下去”?

 

这样的人,在10年前甚至更早就能发现互联网将会大大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他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找准一个领域,持续地积累一流的人脉,然后顺势学会新的网络语言,就能够稳稳地站在行业头部,从而成为一个“行走的价值提供者”。

 

 

更有趣的是:

你说这些“行走的价值提供者”,是大V?是IP?是作家?都不是,这些名词都是用来忽悠那些看不透底层逻辑的吃瓜群众的。

这些价值提供者心里非常清楚:

 

不管他们头衔换了多少个,他们都只在做一件事:换着平台、换着方式地持续创造核心价值,成为某个行业中的头部价值链条。

 

这种基于提供行业价值的定位有三个好处:

 

核心价值容易迁移。你的价值不受企业、职位、平台的影响,可以在行业内进行自由迁移,只要是发生在行业内的机会,你都能够“蹲点”;

 

能力可长期积累不断层。你不会被新的任务扰乱,不用今天学一项新技能,明天学一个新工具,而是专注某个领域,长期刻意训练;

 

创造价值的能力可以被带走。即使是离开了某个企业,原本的职位、关系、资源不一定能带走,但是你创造价值的能力是能够被带走的。

 

关键是如何找到自己行业的核心价值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呢?具体步骤是:

 

  • 将你目前的月薪乘以2,比如你现在月薪1.2万,乘以2之后就是2.4万;

  • 在各类招聘网上按照2.4万月薪的标准找到5-7条你自己行业的工作要求;

  • 找出你目前的能力和这5-7条的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

  • 这个差距就是你需要打磨的能力,能够让你成为“行走的价值提供者”的能力。

 

安全很重要,但是却难得。比起让自己绝对安全,还不如思考怎样让自己在不安的世界里活得更久、活得更有价值。

 

再回想一下你身边那些看到风口就想着把你拉入伙的人,拍着胸脯说一定能挣大钱。但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他们本身是“行走的价值提供者”么?我们本身是“行走的价值提供者”么?

 

到头来会发现:

 

那些把丑话说在前头的人,往往比信誓旦旦的人更靠谱。

 

职场有一个早已存在但很多人不忍直视的事实:

 

盯着职位,越盯越怂;盯着本质,越盯越强。

 

你是否和我一样,也存在过“潜在失业焦虑”?

 

你是否也曾经试图去“赶机会”、“赶风口”?

 

说说你的经历。祝近安!

 

简介:奔跑的大胯(ID:benpaodedakua)成长之路很孤独,但幸好有你!我是大胯。

 

———— / END / ————

 

编辑:善小阑 

 

我们是姑婆那些事儿,专注于APP推广和运营干货分享,添加小阑微信(ID:gpxms018)与各界新媒体人一同成长。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