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注意力,正在被杀死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5年前

最近有不少读者问我:L先生,为什么你从来不写热点话题?是因为觉得跟热点太 low 吗?

 

其实不是。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从来都不关注热点,所以我根本就不知道,最近有什么热点可以写……

 

我在 这套法则,治好你的信息焦虑 中提到过:我会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按照「复杂性」和「兴趣」分成四大类。其中,占比重很大的一类,就是低复杂度、不感兴趣的新闻和资讯,我把它们统称为「噪音」。

 

怎么对待「噪音」呢?屏蔽掉,不看,不理,不让它们进入我的思绪。

 

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各种「热点」。

 

简单来说,我的手机没有任何推送,没有任何新闻客户端,刷知乎只看关注的人,平时的生活就是看书、看论文、看我关注的网站,以及梳理笔记和知识网络(喔,当然还有做写作课)。

 

甚至,除了家人和自己的团队,我经常好几天不跟任何人说话,包括微信沟通。

 

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他们问:不看任何新闻真的没问题吗?会不会跟社会脱节?会不会跟别人无话可说?……

 

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人的注意力,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稀缺太稀缺了。

 

来自 GIIC(Global Information Industry Center)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美国人平均每天闲暇时间所接收到的信息,达到了 34 GB。

 

与此同时,我们的注意力,每秒钟能处理多大的信息量呢?

 

按照心理学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的估算,这个数字的极限,大约是 120 bit。

 

做一个简单的换算:8 bit 等于 1 个字节,34 GB 等于 340 亿个字节。所以,后者大约是前者的 22.7 亿分之一。

 

假设你每天有 8 小时的闲暇时间,全部用来接收新信息。那么,你每天所接收到的 80000 份信息里面,只有 1 份能被你注意到,并进行加工和处理。

 

这还不算加工处理所需的时间。

 

所以,显而易见:为了不被噪音所淹没,为了能真正接收和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分母,不去理睬那些「噪音」。

 

上面的计算,当然只是一个娱乐,不能代表真实情况。但现实生活,并不会比这个数据好多少。

 

 

当然,我们之所以不会感到大脑爆炸,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信息过滤器,帮我们拦下了那「8万分之79999」。

 

我们对外界的信息处理,有两套系统。一套叫做「自下而上」:我们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无时无刻不在勤奋工作着,把外界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数以百万计的神经元,共同构成了「分母」。

 

但与此同时,另一套叫做「自上而下」的系统,把控着这些神经元开关的「阀门」。只有那些它认为重要的信息,能够突破阀门,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和神经中枢。

 

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呢?我们熟悉的,关心的,对我们有切身影响的,以及放在隐性认知里面所思考的。

 

所以,我们不会觉得失衡,不会大脑爆炸,都是因为有了这套「自上而下」的系统。

 

但是,生活中,有大量的外界噪音,都在窥伺着这个「阀门」,想方设法绕过它,在你的意识里夺得一席之地。

 

比如:

各种琳琅满目的招牌、广告;

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视频、声音、光影;

各种耸人听闻、极尽夸张之能事的文章;

充满关键词和热点词汇的资讯、消息;

……

 

我接触过一些营销和文案的课程,它们都会告诉你:如何才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呢?

利用损失厌恶心理,讲他们害怕的东西;

多用故事而非数据,因为故事能给人造成一种「大脑按摩」;

尽可能博出位,不用担心被厌恶,因为情感无法长久持续,但对符号的记忆是深刻烙印的……

 

这就导致了,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十分喧嚣和吵闹。

 

每一天,你的一整个生活轨迹,其实都是一场战役 —— 你要不断地跟外界干扰争夺注意力。

 

打开一个APP,看完一则内容,关掉?不,下面附了一堆相关链接。要么就是「大家都在看」,要么就是「猜你喜欢」。又或者,直接通过瀑布流的形式,刷出新的内容,挑逗你继续往下拉……

 

如果你点进去了,好的,它又获得了你宝贵的几分钟时间。

 

然后,进入下一次循环……

 

你每天的时间,有多少,耗费在这些无意义的点击和下滑里面?

 

 

这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超乎寻常的疲倦。

 

为什么我们什么都没做,也会感到疲劳?会感到厌倦、烦闷、什么事都不想干,连念头也不想动?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认知资源消耗殆尽了。

 

具体来说,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大脑的思考过程,实质上就是神经元的放电,这需要能量供给 —— 也就是 ATP 的不断水解。

 

而大量的新信息,会不断地给大脑提供刺激,促使大脑活动,从而消耗 ATP,造成腺苷的积累,抑制多巴胺的生成,产生困倦和疲劳。

 

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造成一个后果: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切换」。而切换这个过程本身,也会消耗能量,制造代谢垃圾。

 

每一次的「切换」,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唤醒「警觉网络」,注意到新信息,这时,阀门被打开;

随后,「定向网络」启动,向大脑的不同部位发出指令,激活新的神经元;

接着,我们从「执行网络」中脱离出来,定位到新的神经元,重新进入「执行网络」。

 

看上去是不是很繁琐?但每一次你从专注中被打断,或是走神,大脑都要经历一遍这个过程。

 

所以,为什么我们「切换」回来时,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重新进入状态?就是因为需要走一遍这个流程。

 

这两方面的因素 —— 新鲜信息的刺激,以及不断的切换过程,都在消耗着我们的认知资源,让大脑运转停滞下来。

 

据美国 Basex 公司的测算:一名普通职员每天在工作中,平均会被打断 70 次。这至少会造成 2.1 小时被浪费在「切换」的过程中。

 

尤其对于内向者来说,这种模式,无异于一种折磨。

 

为什么?因为内向者处理一个新信息所需的时间更长,所激活的脑区更多,消耗的能量更多,同样,切换回原本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更多。

 

内向者更擅长的是专注,是对一个问题的想象、思考和分析能力。但在这个社会中,却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挑战。

 

我们需要一个气泡。把自己跟外界干扰隔绝开来的气泡。

 

像我写作时,或者思考重要问题时,会隔绝所有干扰,不看微信,不接电话,不看任何信息,到咖啡馆里面去,一连好几个小时,让自己得以全身心专注在任务上。

 

这不仅仅是保护我们的注意力,更是保护我们的思考能力。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一个现象:

 

这几十年以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了。

 

过去,我们可能是以周、以天为单位,但现在,我们开始以小时为单位,甚至,以分钟为单位。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很难再拥有不受干扰的整段时间。我们被催促着向前跑。一项工作,时间拖得越长,你就需要跟更多的干扰和外界信息做抵抗 —— 这会使你精疲力尽。

 

因而,我们开始循着本能和路径依赖作出决定,开始疲于奔命,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科技越发达,生产率越高,我们却没有闲下来,相反,变得越来越忙碌。

 

但在我们的忙碌背后,究竟留下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呢?

 

我们真的奔跑在自己所认定的道路上吗?

 

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也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让别人帮忙作出决定,让别人告诉我们结论。

 

铺天盖地的拆书、浓缩和导读;

大量「21天」「半个月」「1小时」教你速成的技能课程;

各种精心制作和包装的视音频内容;

各行各业帮你提炼信息、输出结论、指导生活的意见领袖;

……

 

不是说这些不好,但它们,正在不知不觉之间,弱化你的思考能力,让你变得茫然无措。

 

一方面,高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无瑕「安静」和「专注」,转而寻求快速获取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寻求一种安心感。

 

另一方面,通过种种方式,我们节省出了时间,却不知道怎么利用它,而是虚掷在各种娱乐和休闲之中,补充着即将枯竭的多巴胺。

 

很多人会这样想:我拼命工作,干完活,挤出了时间,就是用来休息、用来玩的,为什么还要动脑?

 

实际上:你一整天的时间,除去工作,除去被外界打断,除去需要应对、反馈、响应的部分,剩下来的那部分,也就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整段时间,才是你真正能够利用起来的,是真正属于你的,也是真正有价值的。

 

但你却把它们用在娱乐上?

 

我们应该是「挤压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舍弃为别人而做的事情」,把省下来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做一些为自己而做的事。

 

一言以蔽之,也就是「思考」和「创造」。而不是消费。

 

不要依赖别人灌输给你的想法和观念,试一试自己去思考、学习、反刍。

 

不要遵循习惯和本能去行动,试一试多进行反思和规划。

 

也不要通过消费和娱乐来攫取多巴胺,试一试去创造点什么东西,跟世界建立一种联系,尝试着让身边的人、或者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 这能够给予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会远高于消费。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学习,写作,做产品,做品牌,做一些改变行业的事情,帮助更多的人。

 

因此,大多数娱乐,消遣,打发时间,以及应对外界的信息和人际交往,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浪费。

 

我会尽力压缩后者的精力,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前者。

 

我也希望,你能够用这种视角,去看待自己现在的生活。

 

 

最后,聊一聊:什么才是我觉得理想的生活模式。

 

人的大脑,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叫做「默认模式」,也就是俗称的「发呆」和「放空」。

 

在这种状态下,你会什么也不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此时,整个大脑的激活方式,是弥散、低度的。你的思绪在各种节点之间漫游,各种各样的画面和记忆滑过你的眼前。

 

这也是我们的「休息状态」。这时,大脑会合成 ATP,重新储存能量。

 

另一种模式,则是专注状态,也叫做「执行模式」。

 

这种状态下,你的前额叶被高度激活,大脑各部位各司其职,注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专注在眼前的某个对象上。

 

当执行模式被高度调动,你的大脑被高度唤醒,全神贯注在当下的任务上 —— 这就是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所说的「心流」。

 

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心流」和「放空」的交替。

 

工作时,摒弃其他干扰,集中在眼前的任务上,利用目标分解、设置挑战、聚焦问题等方式,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状态,不断产生「成就感」。

 

休息时,也不是毫无目的地放空,更不是无意识地刷手机、看新闻,而是接触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新场景、新经验、新活动,激活不同的脑区,让眼前的新刺激和脑海中的概念组合、重构,产生出新的火花和想法,不断产生「愉悦感」。

 

你会发现,这两者都需要什么作为支撑呢?注意力。

 

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力,自己掌控大脑,决定专注和放松,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而不是沉溺于信息的轰炸中,让注意力消耗殆尽,带着疲惫的大脑上班、下班、回家、睡觉。

 

这样,看似每天都很充实,但实际上,你并没有真正拥有过时间。

你只是经历了它们。

 

不要让你的注意力被杀死。

 

因为,这正在慢慢杀死你。

 

———— / END / ————

编辑:善小艺

作者:Lachel

 

我们是姑婆那些事儿,专注于APP推广和运营干货分享,添加小艺微信(ID:gpxms008)

与各界新媒体人一同成长。

 

本文已获得原创转载权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