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作者】Link

【来源】从0到1

【编辑】善小倩

 

爆裂,磨砂面的书皮,黑超的底色,亮白的字体,以及虚幻模糊的标题。

 

面对复杂、不对称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未来,人类应该怎么办呢?

 

书籍作者,伊藤穰一,从9个角度谈了他的破局方法。以下为文章导读,读完之后,再来思考是否值得购来一读。

 

一、涌现优于权威

 

新的事物(比如新技术)比过去的权威更重要。在这种前提下,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新的事物。

 

伊藤穰一举了一个例子,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高级研究员汤姆·奈特,他在计算机科学的诸多领域有重要的发明,但是他却在年纪很大时跑去和大二学生们一同去学生物课了,因为他知道今天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密度已经接近极限,未来很难再提高了。

 

在细胞层面基于化学反应的集成电路板或许能代表未来,因此,即使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的权威人士,奈特仍认为自己必须读一个生物学的硕士学位,以便应对涌现出来的新技术的挑战。

 

二、拉力优于推力

 

所谓推力,就是用各种方式推销给你东西,而所谓拉力就是自己有需求而主动获取。在互联网时代,分布式的、来自底部的主动需求,显然要比从上面推下来的东西有价值。

 

传统的推力策略是指决策制定者将资源推到他们认为最有用的地方,管理效率低下。而拉力战略利用创新带来的低成本,使得沟通交流、原型设计、资金筹集和新的学习方法成为可能,使得世界从“资源储存”向“资源流动”转变。

 

从《不列颠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的出现便是这一转型阶段的绝佳例证,前者的作者是权威的专家团队,后者的作者则是出于公益目的自发写作的读者群体。 

 

三、指南针优于地图

 

在能够预测的年代,我们看到地图就能找到路径,但是在未来,很难画出一份准确而具有时效性的地图,因此使用指南针找准方向,要比按图索骥有意义得多。

 

四、风险优于安全

 

在这一章中,伊藤穰一举了深圳的例子。为什么这个地方成了全世界很多高端硬件产品部件的供应源头,伊藤穰一认为这是因为深圳的小企业更愿意承担风险,在未来,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

美国只有像深圳那样愿意拥抱风险,愿意承受失败并从头再来,才能够与深圳相竞争,这其实等于是让美国回到当初的成长阶段,看似是倒退,其实是进步。

 

五、违抗优于服从

 

在《硅谷之谜》曾讲过,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才是硅谷成功的第一要素。

 

伊藤穰一在这本书中用一个故事说明违抗的重要性,即20世纪初杜邦公司(DuPont)发明尼龙的故事。卡罗瑟斯(Carothers)的老板斯泰恩(Stine)给予下面的科学家足够的自由做自己的研究。

 

但是,他后来的老板博尔顿(Bolton)要求大家研究能赚钱的东西,所幸的是卡罗瑟斯仍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并且利用过去自由研究时期积累的科研成果,最终发明了尼龙。

 

伊藤穰一认为,没有违抗就没有大发明,因为创造力需要摆脱束缚,这其实就是在违抗那些出于善意的(和不那么善意的)管理者的意愿。

 

六、实践优于理论

 

对于理论和实践哪个更重要,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议。伊藤穰一并不想论述谁更重要,他所谓的“实践优于理论”,意味着由于节奏快、变化成为新常态,等待和计划的成本要比先实践后随机应对更高。

在过去慢节奏的时代,做所有事情的时候,都可以规划好了慢慢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损失。今天这种规划变得不现实,因此应该先行动起来再说。

 

七、多样性优于能力

 

简单地讲,就是通才比专才重要,在一个机构中,人才的多样性比单一化有优势。

 

自我复制是高能力的天性,而领域差异往往使外行人更能打破固有知识界限解决一些难题。

 

八、韧性优于力量

 

对这一点的认识,或许来自伊藤穰一东方人的基因,即对所谓的“柔能克刚”的认同。

 

力量在一个机构中的作用当然不消说,但是,如果我们承认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局部失败的必然性,我们就需要一个能抵御灾难性故障的系统,而韧性能够帮助度过意想不到的风暴,使得一个机构真正变得更加活跃、强健和有活力。

 

在未来某一时刻,我们都可能无可避免地要面临失败,最实用的系统能够快速革新重生,关键在于保持韧性。

 

九、系统优于个体

 

系统论的观点。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一个系统,而非一个特别强大的个体,是一套能够保证不断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个天才个人的行为。

 

十、End

 

除了九大原则,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我们总是后知后觉的那些人,未来的样子其实已经悄悄来到你身边,只不过我们不够敏感,在它没有流行之前,我们迟钝得感受不到。

 

当开始流行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悔恨当初怎么没察觉。究其原因,还是那个问题:思维脱节,刻板印象,以为自己以为的是世界以为。 

 

比如回到10年前,当别人告诉我们,一定要买腾讯股票或者上海房子的时候,那时候的我们真的就会去执行了嘛?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